门式脚手架的装置是保障架体稳定性和作业的核心,验收时需重点检查以下关键装置,确保其符合《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技术标准》(JGJ128)及设计要求:
一、连墙件(核心抗倾覆装置)
连墙件是门式脚手架与建筑结构连接的 “生命线”,直接影响架体整体稳定性,验收需关注:
设置数量与间距
垂直方向:每楼层均需设置,间距≤4m(即不超过 2 个门架高度);
水平方向:间距≤6m(即不超过 3 个门架宽度);
建筑物转角处、顶层、底层必须加密设置(间距≤3m)。
连接方式
必须采用刚性连接(禁止用钢丝绳、铅丝等柔性材料),常见形式:
钢管连墙件:一端与门架立杆焊接或用扣件固定,另一端与建筑结构(混凝土柱、梁)预埋件焊接;
专用连墙件:通过螺栓与门架立杆、建筑结构预留孔固定,螺栓直径≥12mm,拧紧力矩≥40N・m。
受力性能
连墙件抗剪承载力≥6kN,抗拉承载力≥8kN,验收时需检查连接节点无变形、松动,预埋件无脱落。
二、交叉支撑(架体单元稳定装置)
交叉支撑是门架单元的 “横向骨架”,用于抵抗水平力、防止门架侧向变形,验收要点:
安装完整性
每榀门架两侧必须对称设置交叉支撑(即 “一榀门架配一副交叉支撑”),禁止遗漏或单边设置;
交叉支撑两端的插头需与门架立杆上的销孔完全咬合,销孔与插头间隙≤1mm,确保 “卡紧无晃动”。
结构质量
交叉支撑钢管直径≥φ42mm,壁厚≥2.5mm,无弯曲、裂纹;
节点焊接牢固(焊缝高度≥3mm),无虚焊、脱焊,两端插头为冲压成型(禁止焊接拼接)。
三、水平架(层间水平稳定装置)
水平架铺设于门架顶部,兼具作业平台和增强架体水平刚度的作用,验收重点:
铺设范围
除顶层可根据作业需求局部铺设外,其余各层必须满铺水平架(覆盖整个门架宽度和长度);
水平架与门架立杆的挂钩需完全卡入立杆凹槽,相邻水平架之间搭接长度≥10cm,且用螺栓(M10)固定。
承载能力
水平架横杆间距≤30cm,脚手板(竹、钢、木)厚度≥5cm,承载力≥2kN/m²(验收时可现场加载测试,静置 1h 无明显变形);
脚手板与水平架绑扎牢固(每块板绑扎点≥4 个),无探头板(悬挑长度≤15cm)。
四、扫地杆(底部抗沉降与侧向稳定装置)
扫地杆位于架体底部,用于约束立杆沉降和底部侧向位移,验收要求:
设置高度
距地面高度≤15cm,沿架体纵向连续设置,与门架立杆用卡扣或扣件固定,禁止断裂或遗漏。
连接强度
扫地杆钢管直径与立杆一致(≥φ48mm),接头处用对接扣件连接(禁止搭接),扣件拧紧力矩 40-65N・m。
五、剪刀撑(整体抗侧移装置,高度≥20m 时必设)
当门式脚手架搭设高度≥20m(或架体长度≥20m)时,需设置纵向剪刀撑,验收标准:
布置方式
沿架体纵向每 15m 设置一道,从底部至顶部连续布置,与地面夹角 45°-60°;
剪刀撑钢管直径≥φ48mm,与门架立杆、水平架横杆用旋转扣件连接,节点间距≤150cm。
固定强度
剪刀撑两端需与建筑结构或连墙件连接,中间节点与立杆、水平架刚性固定,无松动。
六、防护装置
挡脚板与栏杆
作业层外侧必须设置 1.2m 高防护栏杆(上栏杆距脚手板 1.2m,中栏杆居中)和 18cm 高挡脚板,栏杆与立杆焊接或螺栓固定,无晃动。
网
架体外侧满挂密目式网(网目密度≥2000 目 / 100cm²),网片与架体绑扎牢固(每隔 30cm 一道绑扎点),无破损或孔洞。
总结:门式脚手架装置验收核心
装置 验收关键指标 不合格风险
连墙件 刚性连接、间距合规、螺栓紧固 架体倾覆
交叉支撑 满设、插头卡紧、无焊接缺陷 门架单元变形、垮塌
水平架 满铺、绑扎牢固、无探头板 人员坠落、材料掉落
扫地杆 高度≤15cm、连续设置 底部沉降、架体倾斜
剪刀撑(高架) 角度合规、连续布置、节点固定 整体抗侧移能力不足,侧向垮塌
防护装置 栏杆高度、网密度 人员高处坠落
验收时需逐一核对上述装置的设置、连接强度和完整性,尤其注意连墙件和交叉支撑的可靠性 —— 这两项是门式脚手架区别于其他类型脚手架的核心保障,直接决定架体是否具备抵抗风荷载、施工荷载的能力